分离焦虑障碍的定义、特征、治疗与预后分析
该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分离焦虑障碍的定义、特征、ICD-11诊断要点、发展特征、治疗体系、鉴别要点以及预后因素。主要特征包括与依恋对象分离时的过度焦虑,严重影响社交功能。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。良好的预后与早发现、家庭支持及及时干预相关,而噩耗指标包括共病情况及慢性拒绝上学史。这一疾病以12岁以下儿童为主,青少年和成人也可能受到影响。
源码
# 分离焦虑障碍
## 一、定义与特征
- 核心特征
- 过度焦虑
- 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
- 年龄不符的表现
- 社会功能影响
- 学业
- 职业
- 人际关系
- 持续性焦虑
- 发育阶段外的表现
- 关键表现
- 过度担忧
- 亲人健康
- 自身安全
- 拒绝单独外出
- 极度害怕独处
- 面临分离时的表现
- 自主神经症状
- 腹痛
- 恶心
- 呕吐
- 急性焦虑发作
- 认知功能损害
- 注意力下降
- 社交退缩
## 二、ICD_11诊断要点
- 核心标准
- 持续性过度焦虑
- ≥数月
- 儿童依恋对象:父母/照料者/家庭成员
- 成人依恋对象:配偶/伴侣/子女
- 特征性表现(至少2项)
- 担心灾难性分离
- 被绑架
- 死亡
- 拒绝日常活动
- 上学
- 工作
- 躯体症状
- 头痛
- 胃肠反应
- 拒绝独睡
- 分离相关痛苦行为
- 哭闹
- 发脾气
- 排除标准
- 不符合其他精神障碍
- 场所恐惧症
- 创伤后应激障碍
- 排除正常发育阶段的分离焦虑
- 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异常
## 三、发展特征
- 年龄分布
- 12岁以下儿童
-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递减
- 青少年
- 成人
- 特殊表现
- 学龄期儿童
- 学校拒绝行为突出
- 青春期
- 常伴躯体化症状
- 成人期
- 多合并抑郁/惊恐症状
## 四、治疗体系
- 心理治疗
- 认知行为疗法(CBT)
- 暴露疗法
- 分级分离场景训练
- 认知重构
- 灾难化思维矫正
- 放松训练
- 渐进式肌肉放松
- 家庭治疗
- 改善过度保护/矛盾型养育模式
-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
- 家庭焦虑管理技巧训练
- 支持性心理治疗
- 情绪疏导
- 正常化教育
- 社会功能恢复训练
- 学校/职场适应性干预
- 药物治疗
- 一线药物
- SSRIs
- 舍曲林
- 艾司西酞普兰
- 辅助用药
- 短期苯二氮䓬类
- 阿普唑仑
- 抗抑郁剂增效治疗
- 米氮平
- 儿童用药
- 风险收益比评估
## 五、鉴别要点
- 正常分离焦虑
- 持续时间<4周
- 不影响功能
- 场所恐惧症
- 恐惧核心是场所
- 广泛性焦虑
- 焦虑内容不限于分离场景
- 创伤后反应
- 有明确创伤事件史
## 六、预后因素
- 良好预后指标
- 早发现(<8岁)
- 完善家庭支持系统
- 及时CBT干预
- 无继发性获益
- 不良预后指标
- 共病抑郁/物质滥用
- 父母存在焦虑障碍
图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