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由基础与工作原理:数据包转发与路由分类
该思维导图总结了路由的基础知识,包括路由器的工作原理、数据包转发流程、路由表的组成及优先级、路由分类(按生成方式和作用范围)以及关键技术(如最长匹配原则和度量值)。内容还涵盖了特殊路由类型及具体的路由过程示例,帮助理解网络数据传输的机制和策略。
源码
# 路由基础与工作原理
## 路由器工作原理
### 数据包转发流程
- 接收数据包
- 通过网络接口接收
- 检查数据包有效性
- 解封装至网络层
- 提取网络层头部信息
- 查询路由表
- 根据目标IP查找
- 确定下一跳和出接口
- 重新封装
- 封装数据链路层头部
- 转发到下一跳
- 发送至下一跳路由器或最终目的地
### 关键组件
- 路由处理器(CPU)
- 负责路由决策
- 交换结构(Switching Fabric)
- 数据转发路径
- 提高转发效率
- 输入/输出接口
- 处理进出数据流量
## 路由表
### 表项组成
- 目标网络(Destination)
- 指定必须到达的网络地址
- 子网掩码(Netmask)
- 定义网络部分与主机部分
- 下一跳(Next Hop)
- 数据包转发到的下一个路由器地址
- 出接口(Interface)
- 指明用于发送的物理或虚拟接口
- 度量值(Metric)
- 路由优先级和性能衡量
- 路由来源(Protocol)
- 数据来源的协议类型
### 路由优先级
- 直连路由(0)
- 本地连接的路由
- 静态路由(1)
- 管理员手动配置的固定路径
- OSPF(110)
-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
- IS_IS(115)
-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
- RIP(120)
-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
## 路由分类
### 按生成方式
- 直连路由(Direct)
- 自动生成,快速识别
- 优先级最高
- 静态路由(Static)
- 手动配置,稳定
- 适用场景:
- 小型网络
- 默认路由设置
- 动态路由(Dynamic)
- 通过协议自动学习,适应性强
### 按作用范围
- IGP(内部网关协议)
- RIP
- 距离矢量特性
- 最大15跳限制
- OSPF
- 链路状态特性
- 分层Area设计,扩展性好
- IS_IS
- CLNS编址方式
- EGP(外部网关协议)
- BGP
- 路径矢量特性
- 具备AS_PATH属性
## 关键技术
### 最长匹配原则
- 匹配规则:
- 选择路径具体性最多的路由
- 示例:
- 目标IP:192.168.1.10
- 192.168.1.0/24(优先)
- 192.168.0.0/16
### 度量值(Metric)
- OSPF:基于带宽计算(Cost=参考带宽/实际带宽)
- RIP:基于跳数(Hops)进行评估
- EIGRP:复合度量(结合带宽与延迟)
### 特殊路由
- 默认路由(0.0.0.0/0)
- 用于无特定匹配路由时的路径
- 黑洞路由(Null0)
- 吞掉不需要的流量
- 浮动路由(备用路径)
- 提供冗余和备份网络路径
## 路由过程示例
- PC1发送数据到PC2(跨网段)
- 发送数据前检查连接
- 查询默认网关
- 查找连接的路由器
- 路由器R1执行:
- 查路由表,迅速匹配最合适路径
- TTL减1,避免无限循环
- 重新计算校验和,保证数据完整性
- 逐跳转发至目标网络
- 直至到达PC2,完成数据传输
图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