疟疾的形态特征、生活史与防治策略解析

该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疟疾的形态特征、生活史、致病机制、实验诊断、流行特征以及防治策略。疟疾由不同阶段的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而成,发作时引发寒战、高热等症状,并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脑型疟疾和严重贫血。控制与治疗方面,疫苗、蚊媒控制及化学预防被推荐,非重症疟疾可用青蒿素联合疗法处理,且需关注耐药性问题。

源码
# 疟疾
- 形态特征
  - 肝细胞内发育时期
    - 子孢子 (Sporozoite)
      - 长约10-15μm,呈梭形
      - 表面覆盖环子孢子蛋白 (CSP)
      - 通过蚊虫唾液注入人体
    - 裂殖体 (Schizont)
      - 发育时间
        - 间日疟 (8天)
        - 恶性疟 (5.5-6天)
        - 卵形疟 (9天)
        - 三日疟 (11-12天)
      - 成熟裂殖体
        - 直径约40-80μm
        - 内含数万裂殖子 (Merozoite)
        - 肝细胞破裂后释放
  - 红细胞内各阶段
    - 滋养体 (Trophozoite)
      - 环状体 (Ring Form)
        - 早期阶段,直径1-2μm
        - 胞质空泡形成“指环”样结构
      - 晚期滋养体
        - 伪足活动增强
        - 胞质内疟色素 (Malarial Pigment) 积累
        - 间日疟红细胞胀大并出现薛氏小点 (Schüffner's dots)
    - 裂殖体
      - 未成熟裂殖体
        - 核分裂为12-24个
        - 胞质未分割
      - 成熟裂殖体
        - 含12-24个裂殖子(恶性疟可达32个)
        - 疟色素聚集成团
    - 配子体 (Gametocyte)
      - 雌配子体
        - 圆形或卵圆形,胞质致密
        - 疟色素粗大(间日疟直径10-15μm)
      - 雄配子体
        - 新月形(恶性疟),胞质稀薄
        - 疟色素细小
- 生活史(人体内发育)
  - 肝细胞内发育(红外期)
    - 子孢子侵入
      - 30分钟内侵入肝细胞,启动裂体增殖
    - 休眠子 (Hypnozoite)
      - 仅间日疟和卵形疟存在
      - 潜伏数月-数年,导致远期复发
  - 红细胞内发育(红内期)
    - 裂殖子入侵
      - 通过顶端复合体 (Apical Complex) 黏附红细胞表面受体(如Duffy抗原)
    - 裂体增殖周期
      - 间日疟/卵形疟:48小时
      - 三日疟:72小时
      - 恶性疟:36-48小时(不规则周期)
    - 配子体形成
      - 部分裂殖子分化为配子体
      - 在蚊吸血时继续传播
- 致病机制
  - 潜伏期
    - 定义
      - 子孢子侵入至首次症状出现
      - 包含红外期发育 + 红内期首轮增殖
    - 时长
      - 间日疟14天(温带长潜伏株8-14月)
      - 恶性疟12天
      - 三日疟30天
  - 疟疾发作
    - 病理机制
      - 裂殖体破裂释放裂殖子、疟原虫代谢产物(如GPIs)、变性血红蛋白
      - 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NF-α、IL-1等致热因子
    - 典型周期
      - 寒战(15min-1h)→高热(2-6h)→大汗退热(2-4h)
  - 再燃与复发
    - 再燃 (Recrudescence)
      - 红内期残留原虫增殖
      - 见于所有疟疾类型,多因治疗不彻底
    - 复发 (
图片
疟疾的形态特征、生活史与防治策略解析